1. 育综合性工程素养:构建“工程管理与工程伦理”相融合、“工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贯通的工程素养培养新体系,涵育学生的伦理素养和工程思维(问题①的解决方法)。
聚焦伦理素养和工程思维的培育,打破西方传统工程伦理教育知识框架,结合国机集团等大型国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在全国率先建设工程管理与工程伦理有机融合的能源工程伦理教学新体系。依托慕课、学在浙大、能源学科数字博物馆等数字资源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延长工程伦理教育“长度”;立足国家能源绿色转型需求,融合“破解邻避效应”等典型能源工程案例,建设能源工程伦理教材和特色教学案例库,挖掘工程伦理教育的“深度”;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融合工程素质教育的一站式专业实践基地,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宽度”。开设首批校级研究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型课程《动力工程专业设计与实践》,以实践成果的工程应用性为落脚点,通过企业导师“三进”学生“三出”,打通从工业设计到工程实践的关卡。
2. 强长周期工程实践:构建“规模化中试试验+工程化系统实践”相结合、“科学-技术-工程”有效贯通的长周期实践教学新模式,锤炼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问题②的解决方法)。
直面我国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与特点,重构工程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青山湖能源基地等平台建设的40余个中试试验平台,将“校内规模化中试试验与企业工程化系统实践”深度结合,构建“研-学-产深度互动、科学-技术-工程有效贯通、衔接工程职业资格”的“4P”实践模式,实现从毕业设计到研究课题到企业专业实践再到学位论文的长周期创新实践培养。“4P”即以联合攻关研究项目(Project)为牵引,校企联合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Plan),双导师指导下开展面向全产业链的广度、深度结合的长时间创新实践(Practice),最终培养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均卓越的工程创新人才(Productive)。
3. 建精准化育人模式:融合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成果应用导向、产教双向发力”的精准育人新模式,培养推动能源急需领域产业发展的领导者(问题③的解决方法)。
针对新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国家急需领域高层次工程人才的井喷式增长需求,联合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重点企业,依托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工程,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构建校企双向协同的工程硕博士培养新模式。开展聚焦储能技术、智慧能源技术、碳捕集技术等方向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院士牵头主动设计复合交叉的“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系统”“氢能-储能与动力工程节能”等卓越项目制;建设以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智能化+新能源”的校-地联合培养基地,服务地方紧缺产业发展需求。依托Global WtERT Concil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双学位联合培养,建设“一带一路”海外实践基地。